宝童悦康®-广州市宝童心智运动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融合教育来了,普校教师不要忘了补上“特殊教育素养”这门课 [复制链接]

1#
在当前融合教育的大背景下,面对“随班就读”演化出“随班混读”“随班就座”的现象,有的教师束手无策,有的教师迷茫不前,有的教师在教学理念方面出了问题,亟需弥补特殊教育素养,通过树立新的残疾人观、践行人本特教思想、掌握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尊重差异,使自我专业知识和专业情怀得以提升,适应融合教育发展要求。

树立新的残疾人观,增强幸福感认知
自从有人类社会就有残疾人,残疾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要付出的一种社会代价。残疾人是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的人。在人类历史的各个阶段,在每个国家、每个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有残疾人存在。残疾人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是人类的组成部分,是人存在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的一种表现。

残疾人,有人的尊严和权利,他们的人格和权利应得到尊重和保护。《残疾人教育条例》指出:国家保障残疾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禁止任何基于残疾的教育歧视。残疾人教育应当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并根据残疾人的身心特性和需要,全面提高其素质,为残疾人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条件。

造成残疾人问题的主要原因不是残疾本身,而是外界障碍。外界障碍的存在使残疾人在社会生活中处于某种不利地位,权利的实现和能力的发挥受到限制。对残疾人给予特别扶助,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权利的实现,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是社会应尽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位融合教育背景下教师的责任。

残疾人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融合教育是现代文明残疾人观的重要体现,推进融合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要正视融合教育这一主流趋势,树立科学的残疾人教育观,用积极的态度迎接融合教育,增强幸福感。


践行人本特教思想,提升教师的专业情怀


融合教育反对社会排斥和歧视,主张普通学校必须以一种满足其特殊需要的教育教学思想来接纳所有儿童,其重点关注的教育对象是在传统的学校制度和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不能很好地获得教育机会的儿童,泛指“一切身体的、智力的、社会的、情感的、语言的或其他的任何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和青年。这就包括残疾儿童和天才儿童、流浪儿童和童工、偏远地区或游牧人口的儿童、语言或种族或文化方面属少数民族的儿童,以及来自其他不利处境或边际区域或群体的儿童”。在融合教育思潮的影响下,结合中国国情和国际特殊教育发展趋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孟万金教授提出了“人本特教”,即“以人为本的中国大特殊教育新理念”。“人本特教”主张“尊重个体,尊重差异”的特殊教育理念,倡导“人人都有特殊需要,人人都需要特殊教育;人人都要关心特殊教育,人人都能享有特殊教育”的大特殊教育体系。

根据人本特教的思想,盲、聋、弱智、肢体障碍、多重障碍等残疾儿童,是人本特教的重中之重。自闭症、身体病弱、严重情绪障碍、学习障碍、言语障碍等弱势儿童,以及孤儿、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艾滋病患儿等处境不利儿童是人本特教关注的基本层面。智能优异、艺术才能优异、创造能力优异、运动技能优异以及其它特殊才能优异等超常儿童,是人本特教值得重视的高端。不同时期、不同年龄、不同特殊需要的普通儿童都是人本特教关注的对象,是融合教育的对象。人本特教思想是从积极的角度出发对融合教育的继承和创新。“人人都需要特殊教育”,因此,融合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存在生理缺陷的残疾儿童,还包括健全的“特殊儿童”,这些“特殊儿童”普遍存在于学校教育的每一个教室、每一个班级。因此,在人本特教理念下,融合教育不仅仅是残疾学生与健全学生在课堂上的融合,而是各种特殊需要的融合,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更深度的融合,包括残疾学生与健全学生的融合、天才学生与学习障碍学生的融合、流动学生与城市学生的融合、病弱学生与健康学生的融合。作为教师,不只是在面对残疾学生时才开展融合教育,不是被动地接受融合教育,更不应排斥、抵制融合教育,而是应该让融合教育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常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特殊需要,让人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


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满足融合教育的需求


在目前的融合教育中,很多教师在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面前束手无策、茫然无力,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接受过或者很少接受特殊教育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学习。要培养幸福的学生,满足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促进他们的进步和发展,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

首先,要掌握一些基础的特殊教育知识。例如特殊教育的发展史与未来趋势、有关特殊儿童教育的文件法规、特殊儿童的概念及分类等。并且,教师要了解特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规律和一般性规律。无论是缺陷儿童,还是发展障碍儿童、弱势儿童、天才儿童,他们的身心发展既遵循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具有其独特性。教师要了解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发展的异同,理解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普遍性、特殊性、复杂性、多样性。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够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做到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同时,教师还要掌握教育特殊儿童的基本技能,例如手语或盲文等。

其次,开展差异教学的能力。《萨拉曼卡宣言》中指出:学生的多样性并非教学的负担,相反应该成为教学的资源与优势;多样性的学生能够为班级贡献多元的观点与学习、交往方式,使教师和其他学生获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5年出版的《融合教育指南》中也提到,应该将融合看作是积极回应学生多样性的动态过程,并且不将个体差异看成是问题,而是看成增进学习的机会。在“人本特教”的理念下,“特殊儿童”普遍存在。有特殊儿童存在的课堂,其差异性远远大于传统课堂,驾驭这种大差异课堂是所有教师的最大挑战。关注学生的特殊差异,实施差异教学,是“人本特教”理念下特殊教育素养专业能力方面的关键。

人本特教思想既关注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关注特殊学生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开发;又关注学生个体内的差异,关注每个人的智能结构、优势和弱势,关注与教学相关的学生学习风格、思维速度和知觉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学习结果上的差异。开展差异教学,不是为差异而差异,是应对特殊学生不同情况的多样化,保证每个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感受学习和活动的幸福。

再次,开展多元评估的能力。目前融合教育中的特殊儿童,尤其是轻度残障儿童、发展障碍儿童和超常儿童,大多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评估。若教师没有一定的评估知识,很难了解他们真实的教育需要,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服务。例如,同样表现为学习成绩差,可能是轻度发育迟缓导致的智商低,也可能是视力或听力轻度残疾导致学生在课堂上难以跟上正常的教学进度,也可能是注意不集中,也可能是单纯的学习障碍。如何给表现相同但教育需要却完全不同的特殊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必须以科学的评估为前提。人本特教提倡多元化教育服务形式,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从最少受限制到最大受限制的服务形式。怎样的教育服务形式才是最适合特殊儿童的,也必须以科学的评估为前提。此外,在“人本特教”的理念下,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选择都是基于满足“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传统、单一的评估内容和方式不再能够满足特殊儿童评价和进步的需要。在有特殊儿童参与的普通课堂,教师应能够针对特殊儿童的实际情况调整评估方式、时间和难度,保证特殊儿童的进步和水平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客观的评量。

增加主观体验,提高教师幸福感

与残疾学生在一起,残健对比,让健全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和对生活现状的满足。与听障学生在一起方显耳朵的重要,畅享天籁之音;与智障学生在一起方显大脑的神奇,畅游知识海洋。让教师和健全学生体会到幸福来自于生命健康,幸福是生理与心理、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统一。师生从残疾学生身上得到了教育,受到了启发,从中渗透了身残志坚的生命意识教育(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学会了感恩。
与残疾学生在一起,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奋发图强、自强不息、坚韧不拨、乐观向上的精神,进一步培养了师生的健康人格——感恩、自信、坚持等。对于教师和健全学生来说是精神上的激励,是意志力的锤炼,即便遇到不幸,也要从逆境中奋起,在不幸中求得幸福,在不圆满中求得圆满。

与残疾学生在一起,亲眼见证残疾学生的发展与进步,让师生体验到残疾学生是自己在创造幸福,体会到幸福是物质与精神的有机统一。

与残疾学生在一起,大家相互帮扶,相互理解,让健全学生更好地悦纳自我。

与残疾学生在一起,需要教师更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细心和恒心,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具有良好的耐挫力,善于自我调适,保持平和心态。教师的这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是幸福的基石无时无刻不在熏陶感染着每一位学生,使他们更好地感知幸福、体会幸福。

幸福一种心理体验,也是一种追求的过程。残疾学生对幸福的追求,极大地感染与激励着师生对幸福的感知和追求。教师亟需弥补特殊教育素养,并从残疾学生身上获得的幸福能力“移植”到全体学生身上去,让全体学生一起幸福起来!
本文刊登于《中国特殊教育》2017年第5期,略有删改,题图来自网络。作者单位:泰安市特殊教育中心,泰安,271000。
最后编辑童乐悦康 最后编辑于 2018-04-27 20:30:37
分享 转发
TOP
广州越康教育-悦康特殊需要儿童发展中心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广州市融合教育研究所-悦康儿童康复训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