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CS全称the 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中文称作为图片交换系统,简称PECS,是一种替代的沟通系统,由Andy Bondy 与Lori Frost 博士在1985年创建,目的是为有语言障碍的人士提供一种实用的、功能性的交流方法。
PECS广泛应用于无口语自闭症患儿以及其他沟通障碍的患者,有图片册、文字、APP等多种形式。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Andy Bondy 和言语病理学家Lori Frost在1980年创立图片交换沟通系统(PECS),用于迅速教导言语沟通障碍的人士获得沟通技能。
经过三十多年的反复临床验证,确实证明PECS不仅能够促进符合社交场景的主动沟通能力,而且不需要任何耗时持久的前提能力培训。
PECS一开始就教导自发提出请求,一直到教导更多的沟通技能,诸如回应问题和发表评论。
对于学龄前自闭症及沟通障碍的儿童,一个额外的好处是,大部分儿童在接受PECS训练以后可以获得独立的言语能力。
下面将根据PECS的阶段性学习,给大家进行详细的介绍。
常用的教学方法
(1)后项连锁训练
这是一种协助消褪的教学技巧。亦即先协助学生完成该项技能的全部动作历程,之后从最后一个步骤先褪去协助,再来是倒数第二个步骤,依此类推。
程序如以下5 点所列:
a.协助者协助学生完成全部兑换历程
b.之后,协助者先褪去「放」的协助,试着让学生自己将图片「放」在沟通者张开的手上; 当学生会自己将图片放在沟通者张开的手上时,结束此步骤之协助。
c.协助者褪去协助学生「伸出手」的动作,开始试着让学生「伸出手」将图片放在沟通者张开的手上,当学生能伸出手将图片放在沟通者张开的手上时结束此步骤之协助。
d.协助者褪去抓学生的手「拿起」图片的动作,试着等学生自己「拿起」桌上的图片; 当学生拿起桌上的图片,伸出手将图片放在沟通者张开的手上时,结束此步骤之协助。
e.当学生能自己独立完成全部的兑换动作时,沟通者开始褪去「张开手」的提示。
(2)错误修正
当学生无法如预期中完成所有的动作时,例如:学生拿起图片要交给沟通者前,图片掉到地上,此时就要进行错误修正。
此阶段的错误修正采取「倒退至前一步骤」的策略,亦即身体协助者带学生回到整个动作顺序中他已完成的最后一个步骤,然后协助学生将这个步骤完成后并接续至下一个发生错误的步骤。
依此,则身体协助者应重新把图片放回桌上,等学生再度拿起图片,一旦学生拿起图片,协助者即协助学生伸手拿图片给沟通者。
(3)增强物测试
在开始训练前,要确认这个增强物对孩子来说是否仍具增强性。因为孩子喜欢的物品是会改变的。所以,我们可以先把这个物品拿给孩子让他玩个几秒钟,如果他还想玩的话,表示这个物品仍具增强性。
1
第一阶段---建立沟通
教学目标:学生在看到<最爱的物品>后,会拿起该物品的图卡,并将图卡交到训练者的手中。
训练环境:需要两个训练者,一为主训练者,坐在孩子的前面;一为肢体协助训练者,坐在孩子的后面.主训练者孩子伸手不及的地方拿着孩子喜欢的物品,并把该物品的图卡放在介于主训练者和孩子中间的桌子上。
训练方法:
此阶段需要两个训练者.但是只有主训练者和学生有互动(如:给增强物,接受图卡),另一协助训练者就是要利用后项连锁训练来慢慢退去协助,直到学生能独立完成活动.
主训练者的责任:
1.引导学生学习
2.在半秒内立即给学生增强物
3.口头的赞美和具体的增强物可同时呈现
4.掌握[张开手]提示的时机
协助训练者的责任:
1.等待学生主动沟通
2.肢体协助学生完成图卡交换
3.有系统地褪去肢体协助(采用后项连锁训练法)
教学目标之步骤: 拿起图卡"走向沟通者"给图卡
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诱发孩子主动学习!
就像我们之前提过的,许多传统的教学法都是以老师为主的教学,学生并不会主动的学习,这也是这些教学方式效果不彰的的原因.
在PECS的第一阶段,我们就是要借着强而有力的增强物来让学生主动的学习.当学生想要伸手去拿增强物的同时,学生就是已经先跨出第一步,虽然还称不上沟通,但是表示学生已经有主动的意愿了.
而协助训练者,就是等待学生的这一歩,进而协助他去拿图卡,接近主训练者而完成图卡交换.如果,学生在多次的增强后,能独立地完成图卡交换就表示他真正地和人沟通了!
1.不使用口语提示
2.一次只呈现一张图卡
3.勿以大量、审问式或型式化的方式进行所有的训练活动,而应让学生在该天中有至少三十次提出要求的机会。
2
第二阶段---
增加距离和维持技能
训练目标:学生走到他自己的沟通簿前,拿起图卡,走到训练者前,引起训练者注意,并将图卡教至训练者手中.
训练环境:在沟通簿上放上学生最喜欢的物品图卡。学生和训练者像阶段一一样的坐在桌子前,主训者拿着学生最喜欢的物品。
训练方法:
在阶段二,我们要塑造学生的行为是能够增加到沟通簿和到沟通者之间的距离。沟通伙伴要慢慢的、一步一步的增加孩子和他以及和沟通簿的距离,这个增加距离的技巧是要沟通者能察觉到沟通距离的增加,但孩子无法察觉到。
步骤一:移动沟通簿上的图卡:为了要保留学生使用过的图卡,我们将学生使用的图卡放在沟通簿当中。在训练期间,我们将要训练目标的图卡放在封面,其余的图卡放在里面。
让学生随意的拿一个物品,来开始进行这个阶段。当学生玩这个物品经过十至十五秒后,把这个物品的图卡放在沟通簿的封面,并开始这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必须从沟通簿上拿起图卡走向训练者并将图卡放在训练者的手中。
如果需要的话,肢体协助者可以以肢体协助引导学生拿起图卡,一但学生知道接下来的步骤,就可以停止协助,肢体协助者可以慢慢褪去协助直到学生可以独立完成这个活动。
步骤二:增加学生和训练者之间的距离:学生能自发性的拿取图卡并走向沟通者,当学生接近沟通者时,训练者将他的手靠向自己身体,学生必须将手伸远一点才能将图卡交给沟通者,一但这个图卡交换步骤完成,口头赞美学生并将这物品拿给学生。
接下来,训练者渐渐向后移一点点增加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最后,学生必须走过整个教室才能到达沟通者面前,此时图卡仍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随手就可以拿到。
由于这个训练是行为塑造,所以必须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让学生完成这个行为。有时候我们增加太大的距离会让学生产生迟疑、停顿甚至于停止这个动作,此时肢体协助训练者必须以肢体协助的方式带领学生走向主沟通者。
而在接下来的训练,沟通伙伴则必须靠近学生一点,而在学生产生迟疑时,肢体协助者必须马上给予协助。
步骤三:增加学生和沟通簿间的距离:一但学生能够独立的走向主沟通者后〈约2-4米〉,就要开始增加学生和沟通簿间的距离,于是学生便要学会先走向沟通簿再走向沟通者。
通常,我们先让主沟通者在学生旁边,慢慢地移动沟通簿的距离〈一次移动30厘米〉。经过一次一次的移动后,沟通簿离学生愈来愈远,直到学生必须站起来并起走向沟通簿。
最后,把沟通簿移到学生另一侧,让学生、主沟通者、沟通簿不要成一直线。让学生必须要转个身或转个弯才能拿到图卡。
一但学生能成功地走向沟通簿拿起图卡再走向主沟通者〞则这个步骤的目标就完成了!可以利用三角形来想一下这个路线图。
步骤四:评估和减少协助:在阶段二中,消除所有引起学生沟通的提示是最重要的。
1.避免期待的眼神:主沟通者这样的表示会让孩子形成一种“依赖”,孩子都会靠着这些线索才开始沟通,所以我们要去除这个提示。
2. 训练环境的变化:在开始训练PECS时,我们都将训练环境布置地非常的结构化。当在结构化的环境中熟悉后,我们要尽快地转换训练环境。
3. 避免夸张的表情:在阶段一时,因为训练者不能说话,他们常常会用夸张的表情来引起孩子注意并诱发他们沟通。于是,孩子就会习惯等待训练者有这些暗示后,才会开始要求物品。注意!不要让自己陷入夸张地挥动物品的情境中。因为学生到最后是要学会要求不在视线内的物品的,或是要要求一些你无法拿在手上的东西。〈如:操场,搔痒….等〉
4. 避免肢体的引导:学生常常依赖训练者的提示才开始一个行为。所以,当我们在增加孩子和训练者之间的距离时,试着可以慢慢的转过身,让孩子不要一直是看到训练者的正面。甚至可以转过整个身,只要确定孩子还是能清楚地看到增强物。肢体协助者也可以帮助孩子转身。
3
第三阶段---图卡辨认
教学目标:学生能走向沟通簿挑选他喜爱物品的图卡,走向沟通者,将图卡交给沟通者。
这个阶段以两张图卡来开始训练图卡辨认课程。而这两张图卡必须要是经过设计的选择!如果两张图卡都是孩子喜欢的物品,那么孩子即使给错图卡,他还是很高兴得到另一项物品。所以最好一张是孩子喜爱的物品图卡,另一张是他不喜欢物品的图卡。让孩子知道,要拿对图卡才能得到他想要的东西。
环境准备:学生和老师面对面着坐着。桌上放着几张图卡和这些图卡的物品。〈包括喜爱和不喜爱的物品及其图卡〉
训练方法:
这个阶段的训练步骤包括四个过程:
1. 训练者呈现图卡:训练者放两张图卡在沟通簿内,并诱发孩子沟通。
2. 学生做反应:学生选择一张图卡,并将图卡交给训练者。
3. 结果:学生获得所要求的物品
4. 暂停一下,再继续下个练习。学生把玩他得到的物品。
这个阶段同样可以细分为以下训练阶段
阶段三-1:辨认最喜爱物品的图卡和混淆的图卡
一个是孩子喜爱的物品,一个是孩子不喜欢或是和这个活动不相干的物品。
阶段三-2:辨认两张喜爱物品的图卡
在孩子能完成辨认喜爱和不喜爱的图卡之后,我们要开始教导孩子辨认两张他都喜爱物品的图卡。
阶段三-3:辨认多张图卡
以三张喜爱的图卡来开始训练,在托盘上摆上这三样物品,哪张是正确的图卡〈或称为目标图卡〉则是以当时的活动情境来判断。
学生能够在三张图卡中辨别之后,渐渐加入图卡成四张、五张。〈仍然需要一一做符合验证〉,当孩子可以辨认五张图卡后,这个阶段就可以结束。
4
第四阶段
----句子结构
教学目标:学生能先走向沟通簿拿起﹝我要﹞字卡放在句带的左边,再拿他想要物品的图卡放在﹝我要﹞图卡的右边,拿着整个句带走向沟通者并把句带拿给沟通者,完成句带交换并得到想要的物品。
需要学会的步骤:
1. 拿沟通簿
2. 拿起﹝我要﹞字卡
3. 把﹝我要﹞字卡放在句带上
4. 拿喜爱物品的图卡
5. 把这个图卡放在句带上
6. 拿着句带走向沟通者
7. 将句带交给沟通者
训练方法:
阶段四-1:把增强图卡放带句带上
先把﹝我要﹞图卡放在句带的左边,并把沟通簿上的图卡减少,也可简化其他步骤。到目前为止,当学生想要一个物品时,他会到沟通簿中拿该物品的图卡交给沟通者,这些都是自发性的沟通,所以我们要等待这个时机然后开始阶段四的训练。
首先,沟通者先肢体协助他把图卡放在﹝我要﹞句带的右边,然后让他完成句带交换。沟通者把这个句带转向学生,并念出上面的句子,并给予增强物。记住!动作要快,虽然学生到了阶段四这个阶段已经可以接受延宕增强,但是我们还是不要让学生等待太久。最后,训练的目标是学生能独立地把图卡放到﹝我要﹞句带上,并完成句带交换。
阶段四-2:把﹝我要﹞图卡放在句带上
先把﹝我要﹞图卡放在沟通簿的左边。学生一定会先想要拿增强图卡,但是为了要教学生造句,我们鼓励学生先拿﹝我要﹞字卡。所以当学生要去拿增强图卡时〈自发性的〉,我们挡住他并协助他先拿﹝我要﹞字卡并把字卡放在句带上,一但这个步骤完成,字带就和刚刚步骤一训练时一样,所以学生就能独立完成句子。
和刚刚步骤一一样,念出句子并给予增强物。当学生先拿﹝我要﹞字卡时,就可以先给予口头赞美,等他完成句带交换后,再给予该物品。
阶段四-3:能〝看〞字带
学生往往是把句带交给老师后,转头就走,这样一来,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很少,所以我们要学生在我们念字带时,他可以指着图卡。我们发现这样可以增加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我们利用﹝后项连锁训练﹞来训练这个技能。
当学生把句带交给你时,肢体协助学生用手一边指着图卡,你一边念。接着慢慢褪去协助直到学生能独立指着图卡。而当学生能看字带时,我们要加上一个技能,就是〝说〞出字带上的内容,我们利用﹝延宕协助﹞这个策略来教导这个技能。
TIPS:
老师可以将﹝我要﹞放在沟通簿外页的左边,在将他喜爱物品将以分类,学生在沟通上较容易,也会更愿意沟通。
或是在沟通簿的下方多一个空间来放句带,这样让学生在寻找图卡的同时就可以把图卡贴在句带上。多一份的用心,就会加速学生的学习喔!
我们可以教导学生同时要求两样物品﹝我要图画纸彩色笔﹞。这个技能可以在学生学会许多词汇后开始教导,不必等待阶段五或阶段六。如果学生的字会够多,还可以在物品间加上连接词﹝和﹞。
注意事项:
1. 不要勉强孩子说话。PECS是个接受性的沟通策略,如果借着PECS逼孩子要使用语言的话,这样会破坏PECS的沟通功能,也可能导致孩子拒绝沟通。
2. 使用多样的增强物
3. 如果学生能有语言的产生,就给予更大更多的增强物,如果没有语言还是给予原本的增强物。
5
第五阶段
----回答﹝你想要什么?﹞
教学目标:学生能自发性地要求多样物品并能回答﹝你想要什么?﹞这个问句。
延宕提示:当自然提示无法帮助学生的行为时,我们同时呈现两样提示,一是自然提示,一是附加提示。接着两个提示之间的时间距离增加,直到学生能够不依赖第二个提示为止。当学生越来越独立的同时训练者必须使用多样的增强物。
第五阶段的自然提示就是--问句﹝你想要什么?﹞,教学目标是要学生一听到这个问句就能马上答出。而附加提示就是训练者指向句带上的﹝我要﹞字卡,会选择这个当附加提示的原因是,这是阶段五最常出现的字卡。
训练方法:
阶段五-1:两项提示同时出现
准备好增强图卡、增强物、和﹝我要﹞图卡。当训练者问﹝你想要什么?﹞时,同时指向﹝我要﹞字卡,由于要求一项物品对学生来说已经很熟悉了,所以他要会拿起﹝我要﹞字卡,放在句带上再拿图卡贴在句带上并完成交换。如果学生没这么做的话,就要肢体协助他完成这个步骤,此时肢体协助就当作是附加提示。
阶段五-2:增加两项提示间的时间差
先问﹝你想要什么?﹞停个一、二秒之后,再指向﹝我要﹞字卡,慢慢地增加停顿的时间,最后的目标是不需要附加提示,孩子就能自行拿取﹝我要﹞字卡。
每一次都要给予学生所要求的物品,如果他在第二个提示之前就能回答问题,给予更多的增强物或是让他玩这个增强物玩久一点,增强他的行为。
阶段五-3:能够转换回答或是自发性请求的这两种情况
在训练回答问题的同时,也要制造学生能要求物品的情境,让学生能维持自发性请求的技能,这样在没有问句的情况中,他依旧知道要要求他想要的物品。
6
第六阶段----叙述表达
教学目标:学生能回答﹝你想要什么?﹞、﹝你看到什么?﹞、﹝你有什么?﹞、﹝你听到什么?﹞、﹝这是什么?﹞这些问题,并能自发性的要求物品和叙述表达。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教会学生利用句带来回答或要求物品,而阶段六要完成的就是学生能利用句带来自发性的描述或是回答问题,不过即使是到了这个阶段,自闭症的孩子仍然对具体的物品比对社会性的增强来得有兴趣。所以,我们利用阶段五的回答问题的技能继续训练,此时问句已经增加,从﹝你想要什么?﹞、﹝你看到什么?﹞的回答问题型态,到﹝你有什么?﹞、﹝你听到什么?﹞、﹝这是什么?﹞之描述型态的问题。
以下即是﹝要求﹞和﹝叙述表达﹞的比较:
·﹝叙述表达﹞是对周遭环境的一个反应,而﹝要求﹞是在表达需求满足需要
·﹝叙述表达﹞得到的是社会性的增强,而﹝要求﹞是得到一个具体的物品或结果。
情境布置:沟通簿上有着﹝我要﹞、[我看见]的字卡,各式图卡,有魔鬼粘的句带,和孩子熟悉的物品。〈包括孩子非喜爱的物品〉
训练方法:
阶段六-1:回答第一个描述性的问题
阶段六-2:﹝起始语﹞的辨认
阶段六-3:维持自发性要求的技能
阶段六-4:自发性叙述表达